当前位置 :首页>政务公开>建议提案>代表建议
对区十届人大三次会议第39号代表建议的答复
  • 日期:2024-09-25 11:08
  • 来源:
  • 字体:[ ]
  • 【打印】 【关闭】

纪凤云代表:

  您在区十届人大三次会议上提出的《关于带领农民致富奔小康,减少留守学生数量的建议》(第39号建议)收悉,现答复如下:

  为切实增强农村经济发展,做强做大特色产业,持续稳定增加农民收入,让农业留得住农民才能兴的起农村。为此,我们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应该充分发挥政策、项目、资金等的“整合”效应,着重补齐基础设施短板,壮大特色产业“引擎”。

  一、提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质量

  为拓宽农民增收路,二道江区因地制宜、发挥优势,以龙头企业为轴心,引导和鼓励农民种养专业合作社、家庭农场、生产大户等与龙头企业一起构建产业经营“共同体”,共担风险、共享利益,让农民分享农业产业链条各环节的利益。一是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规模适度经营,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,完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支持政策体系,落实财政税费优惠政策,引导和支持种养大户、家庭农场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壮大,并使其逐步成为发展现代农业不可或缺的力量,发挥引领全区农业结构调整、农村经济发展以及农民致富的作用。全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分别发展到103个、117家,其中:省级示范社2家、市级1家。建立区级家庭农场联盟1个。二是强化农村土地流转,建立健全区、乡(镇)、村三级土地流转管理服务体系,加快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培育,积极扶持和培育土地流转中介组织,为土地流转提供咨询和法律援助服务。通过土地股份合作、土地租赁、反租倒包、土地托管等方式实现规模化经营1.63万亩,引导土地向种植大户、家庭农场、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流转,不断促进土地规模化经营,产业集约化发展。三是组织高素质农民培训。2024年组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参加通化市高素质农民培训,通过线上学习对主体带头人开展农业通识、生产技术、电子商务、经营管理、农产品营销、农民合作社法律法规、政策等课程培训,全面提高我区现代农业实用人才的综合素质。

  二、加快特色产业发展

  (一)是加快发展人参产业。聚焦全市打造百亿级人参产业集群,因地制宜推广人参种植,加快人参精深加工,全面发展人参产业。加大人参龙头企业帮扶力度,推动鸭园镇林下参种植基地建设项目,力争全区人参产业产值达到2000万元。(二)是加快发展葡萄产业。依托万通葡萄酒,加快葡萄酒研发、生产、销售一体化建设,提升“金航酒庄”知名度和影响力,全力打造野生浆果酒知名品牌。(三)是加快发展稻米产业。立足黄金水稻产业带,积极申请原产地、有机、绿色等产品认证,集中力量提升铁厂镇一心村、团结村大米品质,努力打造优良大米品牌,力争全区优质稻米种植面积达到1600亩。(四)是加快发展中药材产业。实施“药企+科研院所+合作社+农户”的发展模式,扩大林下道地药材种植规模,推进标准化种植,力争全区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9000亩左右,收入达到3000万元。(五)是加快发展林特山珍产业。做好林蛙、草莓、大樱桃、红松果、山野菜、大榛子等特色资源开发,推进大樱桃种植基地、利春大榛子产业园建设,力争全区林特山珍种植面积达到5900亩,产值达到547万元。(六)是加快发展畜牧产业。突出抓好生猪稳产保供,加快发展草味福猪、肉鸡等畜牧产业。深入实施“秸秆变肉”暨千万头肉牛工程,全面落实“肉牛养殖攻坚年行动”,完成1000头肉牛养殖一期项目建设,不断提升肉牛产业综合生产能力,力争全区畜牧业实现产值2亿元。

  三、抓好乡村振兴衔接资金项目建设

 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,持续谋划项目。在原有产业项目和基础设施项目的基础上,继续积极向上争取乡村振衔接资金,结合我区实际,因地制宜谋划产业和基础设施项目。完善农村基础设施短板弱项,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,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求。依照各村资源禀赋与产业布局,因地制宜谋划产业项目,拓宽群众致富路。

 

 

 

  2024年5月6日

  承办单位联系人姓名及电话:李冉5113020

主办:二道江区人民政府

地址:通化市二道江区东华路27号

邮箱:edjqdzzwk@163.com

版权所有:通化市二道江区政务服务和数字化建设管理局 网站标识码:2205030001 吉公网安备 22050302000102号 吉ICP备05000566号